老视近附加的科学检测和验配的初步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老视近附加的科学检测方法。
方法:随机抽取老视患者57例,年龄40~74岁,进行客观和规范主观验光(所有57例114只眼矫正视力均在4.9以上并且双眼矫正视力不超过一行)。然后在双眼基础上用规范方法检测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范围等老视眼调节参数,结合患者实际阅读需要,经充分时间试戴后再确定近附加屈光度。将检 测结果与根据年龄计算出来的经验近附加值,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际检测ADD结果与经验值差异有显著性。初步得出一条回归公式:ADD=-1.21+0.0501·年龄。
结论:临床检测老视近附加应根据实际被测眼的调节参数进行精确的调整和验配,而不能简单地按照经验公式开出处方。
老视的困扰,给越来越多讲究生活质量的中老年人群带来诸多不便。现有的资料对老视的验配提及不多。主要是进行跟年龄相关的简单验配,即相应的年龄加上相应的度数,或在远屈光的基础上加上经验度数,此方法带来了很多的视功能问题。本研究通过对57例老视患者的近附加的检测,与传统经验验配值进行比较,旨在论述和探讨老视的科学的检测和验配。
有关调节的机制和老视的假说也在不断更新。1904年Tescheming假说认为,当人眼在调节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紧张,牵拉晶状体囊膜,把晶状体皮质压向玻璃体,玻璃体的反作用力使得晶状体前囊中央最薄处向前突起,屈光力增加。1962年Helmholtz假说及其修正学说认为,当人眼视远时,睫状肌松弛,悬韧带具有一定张力;而当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张力下降,晶状体借弹性回缩,中央前后径增加,导致屈光力增大。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另外的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老视是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硬化、晶状体囊弹性下降引起的,当悬韧带松弛时,晶状体不能很好地借弹性回缩,所以调节力下降。这是目前被广为接受的、经典的调节理论,我国教科书也采用这种观点。1992年Schachar假说认为,当人眼在调节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赤道部悬韧带紧张,晶状体赤道部直径变大,移近巩膜,而中央前曲率半径减小,即晶状体前中央弯曲度变陡,屈光力增加。至于老视调节幅度的丧失则是由于晶状体正常生长的结果,它不依赖于晶状体弹性或是玻璃体的作用。就此观点,引发了老视新的治疗方法即巩膜扩张术。现在国内几家医院已经开展这项治疗,为老视患者提供了新的矫正方法,但很多学者包括已经进行该手术的医师著文认为还有很多异议,手术疗效尚不确切,需慎重考虑其后果。
不管哪种理论和假说,老视是由年龄因素引起的调节力下降是可以肯定的。现阶段其治疗方法除了手术外,绝大部分患者主要是通过配镜来解决。不管是单光镜、双光镜还是渐变镜,要保持老视患者作舒适、持久、清晰的阅读,必须准确地检测其近附加。
首先,老视眼必须进行准确的远用屈光矫正,综合验光仪的使用为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客观验光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确定的主觉微调验光,包括初次MPMVA、初次红绿测试、交叉柱镜精确散光、再次MPMVA、再次红绿测试、双眼均衡等规范步骤的实施,在双眼调节刺激等同的基础上取得最合适的远用屈光矫正,然后在双眼基础上检测老视眼调节参数是准确测定近附加的正确途径。其次,精确测定老视调节参数是确定近附加的关键步骤。这包括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范围等测定。如果条件许可,还可进行FCC检测等步骤,以充分了解老视患者的调节状况。结合其习惯阅读距离、阅读文字大小、阅读环境等因素最后确定近附加,然后在远用屈光度基础上加上近附加度数让患者试戴20~30min,进行细微调整,确定最后的处方。
综上所述,老视的检测除了年龄因素外,应按照正规科学的步骤,取得准确的远用屈光矫正度数,再在双眼基础上检测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调节范围等眼调节参数,并要结合患者实际阅读需要,经充分时间试戴后确定最后处方,决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经验公式和经验值。